手採茶:首先介紹手採茶。
手採茶以[一芯二葉]為最標準。
不過,採茶多數以秤重論工資,因此,採茶師父多會採[三芯一葉],甚至貪的更深一些,如此就會影響成品的品質。
採茶工資目前還算優渥,普通情況下每個人平均採摘一天(8小時計算)大約可以賺進1200元~2000元。茶葉生長情況與個人採摘速度之不同影響其採茶工資之收入。
不過,採茶多數以秤重論工資,因此,採茶師父多會採[三芯一葉],甚至貪的更深一些,如此就會影響成品的品質。
這種手勢叫做[甕菜採],很容易採的太深或者將葉子採成單葉。
正確採茶手勢。
這種手勢稱作[騎馬式],食指與拇指跨過兩葉一芯,是標準採法。
這種手勢稱作[騎馬式],食指與拇指跨過兩葉一芯,是標準採法。
採完後的葉子。
採茶景觀。
我還是採茶姑娘喔!
我更年輕---我還脫下斗笠唷!
耶!我還會裝可愛!
本來這個阿上有點靦腆,旁邊的人說了一句:[你是來拍猴子喔?下次要拍要先說,我們就穿旗袍來採茶。],說完,阿上笑的好開心,感覺真令人快樂。
本來這個阿上有點靦腆,旁邊的人說了一句:[你是來拍猴子喔?下次要拍要先說,我們就穿旗袍來採茶。],說完,阿上笑的好開心,感覺真令人快樂。
認真採卡實在。
採不到20分鐘,就快半簍子了。
現在採茶都改成塑膠製的茶簍,比較輕也可以裝的比較多。
現在採茶都改成塑膠製的茶簍,比較輕也可以裝的比較多。
古老的竹編茶簍。
現在已經很少人使用,大概也不生產了吧!
一般茶園每年可採收6次,依採茶季節的不同,可分為六種。現在已經很少人使用,大概也不生產了吧!
期別稱
|
俗稱
|
孕育與採摘期
|
所佔總產
量比例 |
春茶
|
俗稱春仔茶或頭水茶,依時日又可分早春、晚春、(清)明前、明後、(穀)雨前、雨後等茶。
|
冬茶採摘結束後至5月中旬
|
35%
|
第一次夏茶
|
頭水夏仔或二水茶。
|
5月下旬至
6月下旬 |
17%
|
第二次夏茶
|
俗稱六月白、大小暑茶、二水夏仔。
|
七月上旬至
八月中旬 |
18%
|
第一次秋茶
|
秋茶。
|
八月下旬至
九月中旬 |
10%
|
第二次秋茶
|
白露筍。
|
九月下旬至
+月下旬 |
10%
|
冬茶
|
冬片茶。
|
十一月下旬至
十二月上旬 |
5%
|
茶花。
結成果實就是製作茶油的原料。
之後陸續介紹的文章也會介紹茶籽與茶油。
機器採:接著介紹機器採茶。
用機器採茶前,在新葉尚未長出時就要用[剪茶機]先修整每株茶樹的表層。接著利用新葉成長速率快,老葉已經近乎停止生長的特性,於機器採茶時將[剪茶機]置於老葉上方剪過即可避免剪到老葉。詳細請看以下圖文說明。
機器檢查的工資是以小時算,每小時台幣600~1000元之間,季節不同價錢略有不同。
結成果實就是製作茶油的原料。
之後陸續介紹的文章也會介紹茶籽與茶油。
機器採:接著介紹機器採茶。
用機器採茶前,在新葉尚未長出時就要用[剪茶機]先修整每株茶樹的表層。接著利用新葉成長速率快,老葉已經近乎停止生長的特性,於機器採茶時將[剪茶機]置於老葉上方剪過即可避免剪到老葉。詳細請看以下圖文說明。
機器檢查的工資是以小時算,每小時台幣600~1000元之間,季節不同價錢略有不同。
機器採茶。
這是雙人操作的機器,某些地方也有單人操作的。
這是雙人操作的機器,某些地方也有單人操作的。
左半部是已經採過的,現正在採右半部。
一龍茶要分來去兩回才可以採完。
一龍茶要分來去兩回才可以採完。
[剪茶機]最前端有吹風口,可以把剪下來的茶葉吹進大布袋內。
完全未採的茶園。
經機器採過的茶園。
剪茶機。
兩個可依個人高矮調整的把手。
最前端一排吹風口。
前端底下兩片弧形富好幾個剪刀的剪片。
附上馬達。
兩個可依個人高矮調整的把手。
最前端一排吹風口。
前端底下兩片弧形富好幾個剪刀的剪片。
附上馬達。
退茶菁---也就是室外萎凋。
要先在地上鋪上布帆,在將茶葉平均薄層鋪於其上。早期都是將茶葉鋪於[茶簳]上退菁。
鋪上布帆其功能如下:
1.保持茶葉乾淨。
2.翻菁容易。
3.收茶容易。
4.隔絕地面過熱的溫度。
要先在地上鋪上布帆,在將茶葉平均薄層鋪於其上。早期都是將茶葉鋪於[茶簳]上退菁。
鋪上布帆其功能如下:
1.保持茶葉乾淨。
2.翻菁容易。
3.收茶容易。
4.隔絕地面過熱的溫度。
翻茶菁
茶菁要適時翻面,以確保退菁均勻。
退菁不可不足也不可過度,因此許多茶農都會再退菁場所上方加裝[黑網子],若太陽過大時就遮上,避免茶葉過度曝曬,再者工作的人也可免於烈日煎熬。
茶菁要適時翻面,以確保退菁均勻。
退菁不可不足也不可過度,因此許多茶農都會再退菁場所上方加裝[黑網子],若太陽過大時就遮上,避免茶葉過度曝曬,再者工作的人也可免於烈日煎熬。
室內工作場所。
左邊一排就是[茶簳]
左邊一排就是[茶簳]
茶葉退菁後要送到室內進行室內萎凋以及浪菁的工作。
話面上的帥哥是同學的小孩,國中一年級。我想農村小孩都是這樣吧!課餘都得幫忙農事的。
話面上的帥哥是同學的小孩,國中一年級。我想農村小孩都是這樣吧!課餘都得幫忙農事的。
茶葉進到室內先於地上鋪開,待其稍涼就得[起簳],將茶葉平鋪於茶簳上,不可過厚。此時一併進行第一次的手工[浪茶]。
浪茶機。
浪茶,簡單說就是翻攪茶葉。是半發酵製茶方式中主要的發酵過程。茶葉發酵嚴格說來是隨時在進行的。只不過浪茶與靜置的過程可以阻擋行水以及行水的交換中激發出茶葉特有香氣並且褪去澀味以及決定茶底。由此,浪茶過程之重要性可見一班。
浪茶,一般要進行四次,前面二至三次僅以手動翻攪,後兩次或最後一次以機器浪茶,每次間隔1個半小時至兩個小時。手動翻攪時不可太過力,翻攪次數逐次增加。
機器浪茶時間大約10至20分之間,視之前茶葉發酵程度而定。最後一次浪茶結束,茶葉要鬆厚的鋪於茶簳上靜置,鋪的厚薄與樣式與當時氣溫有關。
整個發酵過程,室溫有著重大影響力,因此講究點的製茶工廠也會裝置恆溫控制,以確保發酵過程的穩定性。
機器浪茶時間大約10至20分之間,視之前茶葉發酵程度而定。最後一次浪茶結束,茶葉要鬆厚的鋪於茶簳上靜置,鋪的厚薄與樣式與當時氣溫有關。
整個發酵過程,室溫有著重大影響力,因此講究點的製茶工廠也會裝置恆溫控制,以確保發酵過程的穩定性。
浪茶後靜置四到五個小時,接著進行炒茶的程序。因為浪茶與靜置均有其時間性,因此炒茶大都於半夜進行。如果茶菁量多時,甚至浪茶與炒茶是並行的。炒至天亮,緊接著揉捻過程,若當日還有茶菁,那麼,睡眠不足、體力透支都屬正常。製茶過程的辛苦絕不是三言兩語可以道盡。記得國中時我就常帶著一雙[黑手]到學校上課,因為炒完茶手上沾著茶車絞過的茶葉痕跡,根本還無力洗澡就倒頭大睡,睡眼惺忪間又得上學了!
以上屬半發酵茶的發酵過程,至於不發酵的綠茶則省略室內萎凋、浪茶與靜置的過程(甚至退菁也免了),直接進入殺菁(一班有炒、蒸、燙三種方式)過程。
重發酵茶業則大都以灑水,渥堆方式為之,感覺有點像在製作[堆肥]一樣(我這個形容相當恰當喔!---佩服自己。)。現在許多大陸的[普洱茶]也採取這種速成方式,早已經失去了普洱茶應有的特性,也壞了普洱茶的名聲。
後發酵茶,則直接將茶菁退菁後就進行氣蒸、揉捻以及成型過程,其發酵與變色過程則交由往後時間來完成。
重發酵茶業則大都以灑水,渥堆方式為之,感覺有點像在製作[堆肥]一樣(我這個形容相當恰當喔!---佩服自己。)。現在許多大陸的[普洱茶]也採取這種速成方式,早已經失去了普洱茶應有的特性,也壞了普洱茶的名聲。
後發酵茶,則直接將茶菁退菁後就進行氣蒸、揉捻以及成型過程,其發酵與變色過程則交由往後時間來完成。
在大陸茶中,最有名的當屬[龍井]綠茶與[普洱茶]。細推這兩種茶其實都屬於[懶惰查],因其過程相當簡化,前者屬[速戰速決]型,而後者則屬於[任其荒廢]型。前幾年有台灣茶農前往大陸種茶,並欲製作台灣類型的半發酵茶,可是都失敗而歸。因為,半發酵茶繁複辛苦的製作過程令大陸工人大喊吃不消,沒有人願意為老闆這麼辛苦工作,自然就無法成事了。不過,近幾年前進越南可就大有斬獲,越南人甚至比台灣人還刻苦耐勞呢!雖說越南種茶的先天地理與氣候條件差距台灣甚多,但還是擔心其在價格方面取勝,台灣茶農該有憂患意識了。
茶葉殺青(炒茶)後,並經過茶車絞過之後的[茶葉雛形]。
這樣的雛型台語叫做[茶ㄙㄛ˙ ],有著清新的茶香和青翠的綠。
有一段期間台灣曾經出現[冷凍茶],所謂冷凍茶就是直接將[茶ㄙㄛ˙]放到冷凍庫保留其鮮度即為冷凍茶。
這樣的雛型台語叫做[茶ㄙㄛ˙ ],有著清新的茶香和青翠的綠。
有一段期間台灣曾經出現[冷凍茶],所謂冷凍茶就是直接將[茶ㄙㄛ˙]放到冷凍庫保留其鮮度即為冷凍茶。
待在[竿模]上待炒的茶葉。
炒鼎---後半部。
炒鼎---前半部上方。配備計時器、溫度調整、風扇開關等操作面板和溫度計,更能精確管控殺青的品質。
最早期的炒鼎是用大鼎(跟早期煮食用的大鍋子一樣),也是放在大灶上面,底下燒柴火。茶葉放入鍋子後必須由雙手持木製的手產迅速翻動,直至炒熟出鍋。
剛開始並無手鏟這玩意,炒茶師傅通常是徒手翻攪茶葉,因為溫度甚高,因此非常人可以忍受。後來我舅公研發製作出木製手鏟,全省沿用至機器炒鼎問世。
機器炒鼎也是經過多次修改,上圖已經是新版炒鼎,使用瓦斯當燃料、配備氣壓自動出茶以及計時及溫度等操控面板。比起早期,在炒茶這個步驟,現在要輕鬆以及精準好多倍了。
剛開始並無手鏟這玩意,炒茶師傅通常是徒手翻攪茶葉,因為溫度甚高,因此非常人可以忍受。後來我舅公研發製作出木製手鏟,全省沿用至機器炒鼎問世。
機器炒鼎也是經過多次修改,上圖已經是新版炒鼎,使用瓦斯當燃料、配備氣壓自動出茶以及計時及溫度等操控面板。比起早期,在炒茶這個步驟,現在要輕鬆以及精準好多倍了。
炒鼎一次可以容納的量。
炒鼎有大小之分,一鼎不可以炒太多,否則會生熟不均勻。
炒鼎有大小之分,一鼎不可以炒太多,否則會生熟不均勻。
餵茶入炒鼎。
餵完了。
茶葉正在炒鼎內翻炒。
看著時間,坐在椅子稍事休息。
炒茶的溫度一般大約在攝氏300度,每鍋炒茶時間約7分鐘。實際要看當天茶葉狀況做調整。
炒茶的溫度一般大約在攝氏300度,每鍋炒茶時間約7分鐘。實際要看當天茶葉狀況做調整。
炒好了。按下氣壓按鈕把炒好的茶菁出出來。
一般說來,茶葉放到炒鼎到出來這段過程叫做[殺菁]。
炒茶必須要炒熟,但不能炒焦,其最合適程度是放入茶車絞茶時不能出水,也不能有茶屑。
一般說來,茶葉放到炒鼎到出來這段過程叫做[殺菁]。
炒茶必須要炒熟,但不能炒焦,其最合適程度是放入茶車絞茶時不能出水,也不能有茶屑。
炒好的茶葉要置入茶車絞出其成分。
茶車下的絞盤先放低,以利餵茶。
茶車正在絞茶。
絞好後,將茶ㄙㄛ˙出出來。這時已經可以看見我們在喝的茶葉雛形。
茶ㄙㄛ˙乾燥。
因為絞茶後,茶葉水分會被絞出,因此必須用乾燥機以大約110度的溫度加以乾燥,但此步驟的乾燥以乾鬆為主,乾溼要適度,以利明日的揉捻。
因為絞茶後,茶葉水分會被絞出,因此必須用乾燥機以大約110度的溫度加以乾燥,但此步驟的乾燥以乾鬆為主,乾溼要適度,以利明日的揉捻。
現在的乾燥機藉助輸送帶也趨向半自動化,乾燥完成的茶葉自動由輸送帶送出。
乾燥後的茶葉平均鋪在布帆上等待明日的[揉捻]。
這個星期回山上,剛好家裡手採了少量金萱茶,平時量多時會請1、2個工人幫忙,不過今天只採了285台斤的茶菁,因此晚上就我和爸爸二個人炒茶(如果我沒回去,就爸爸一個人炒了!)。
今天因為量少,只從12點炒到2:30,如果量多可能得炒到天亮!
記得上國中時,只要是製茶季節,一放學就會幫忙操作乾燥機乾燥茶葉,晚上則幫忙炒茶。如果碰上星期假日,那就全程從頭挺到成品。以往的鄉下小孩多數都是這樣半工半讀過來的,我常告訴學生,父母親給你們全心讀書,如果再不珍惜,可真說不過去了!
我們茶村長大的小孩都說自己是茶欉下出世的,很早就想跟大家分享台灣茶葉文化,今天就先介紹茶葉製作過程中的[炒茶]當做開場白吧!
關於整個製茶過程以及其他步驟或者與茶葉相關之種種,甚至早期與現代製茶機器與製茶過程、技術之差別均待日後再逐一詳細介紹。
陳老師將帶給大家最全面性的茶葉文化。
猜猜看,285台斤的手採茶菁大約可以製成幾斤的[毛茶]?
(A)215台斤 (B)165台斤(C)115台斤(D)65台斤。-----答案明日揭曉。
這個星期回山上,剛好家裡手採了少量金萱茶,平時量多時會請1、2個工人幫忙,不過今天只採了285台斤的茶菁,因此晚上就我和爸爸二個人炒茶(如果我沒回去,就爸爸一個人炒了!)。
今天因為量少,只從12點炒到2:30,如果量多可能得炒到天亮!
記得上國中時,只要是製茶季節,一放學就會幫忙操作乾燥機乾燥茶葉,晚上則幫忙炒茶。如果碰上星期假日,那就全程從頭挺到成品。以往的鄉下小孩多數都是這樣半工半讀過來的,我常告訴學生,父母親給你們全心讀書,如果再不珍惜,可真說不過去了!
我們茶村長大的小孩都說自己是茶欉下出世的,很早就想跟大家分享台灣茶葉文化,今天就先介紹茶葉製作過程中的[炒茶]當做開場白吧!
關於整個製茶過程以及其他步驟或者與茶葉相關之種種,甚至早期與現代製茶機器與製茶過程、技術之差別均待日後再逐一詳細介紹。
陳老師將帶給大家最全面性的茶葉文化。
猜猜看,285台斤的手採茶菁大約可以製成幾斤的[毛茶]?
(A)215台斤 (B)165台斤(C)115台斤(D)65台斤。-----答案明日揭曉。
殺菁後的茶葉水分含量仍高,先用乾燥機加熱和初步乾燥。
經過一整夜的炒茶(殺菁)過程後,緊接著就是柔輾成型。由於現代人不但講究茶葉泡開後的色、香、味,就連茶葉的成型也非常挑剔。因此,揉捻的功夫在現代製茶過程中相形重要。
從乾燥機出來後要裝入一塊正方形的布(揉茶巾)內。
以往純手工揉捻時代的揉茶巾大約可包起2斤茶葉(茶ㄙㄛ˙ ),現在的揉茶巾則可包起20斤茶葉(茶ㄙㄛ˙ )。因此,現在揉茶工作比以往辛苦,更耗體力。
秤重,確保每個茶丸大小會一致。
每個茶丸都重達20來斤,柔茶是件吃力的工作。
每個茶丸都重達20來斤,柔茶是件吃力的工作。
放到柔茶機進行柔捻。
兩手必須緊握住茶巾,抵抗揉茶機旋轉的力量。
揉茶是很費力的工作,而且手腕很容易造成職業傷害。
柔好的茶丸要放入[輪茶機]輪茶。
輪茶機的功能有二
1.將茶葉成分輪出,泡茶時較容易出味。
2.將茶葉纖維柔化使之更易成型。
輪茶機的功能有二
1.將茶葉成分輪出,泡茶時較容易出味。
2.將茶葉纖維柔化使之更易成型。
將茶丸拆散,準備重複原先的動作----再放入乾燥機內。
這樣的程序可能得重複二到三次。
這樣的程序可能得重複二到三次。
最後一兩次要改用[炒鼎]加熱在送到[柔茶機]柔捻。
圖中茶葉已經是即將柔捻完成。
柔捻成型主要步驟就是[加熱]------->[柔茶]-------->[輪茶]------------>[拆散]-------->[加熱]--------如此週而復始,重複約五到七次視茶葉成型狀況而定。待成型完成,準備拆散放入乾燥機完全乾燥,出來後就是所謂的[毛茶]。
[毛茶]還無法上市,之後還得進行[撿枝]與[烘焙]的步驟才能交到消費者手上。
柔捻成型到乾燥成毛茶的步驟通常也得進行一整天(大約要10至14小時左右,視茶葉的量而定。)。是體力與耐力雙重考驗的工作。
小時候,沒有柔茶機時都是做在[椅條]上以手工柔捻,雖說茶丸只有2斤左右,但是連加熱也是用手工,整體來說不但產能較低,也是相當辛苦呢!
圖中茶葉已經是即將柔捻完成。
柔捻成型主要步驟就是[加熱]------->[柔茶]-------->[輪茶]------------>[拆散]-------->[加熱]--------如此週而復始,重複約五到七次視茶葉成型狀況而定。待成型完成,準備拆散放入乾燥機完全乾燥,出來後就是所謂的[毛茶]。
[毛茶]還無法上市,之後還得進行[撿枝]與[烘焙]的步驟才能交到消費者手上。
柔捻成型到乾燥成毛茶的步驟通常也得進行一整天(大約要10至14小時左右,視茶葉的量而定。)。是體力與耐力雙重考驗的工作。
小時候,沒有柔茶機時都是做在[椅條]上以手工柔捻,雖說茶丸只有2斤左右,但是連加熱也是用手工,整體來說不但產能較低,也是相當辛苦呢!
焙籠
竹製,中間一層鐵絲交織編成的網篩,用以放置茶葉。網篩之孔目恰可讓焙茶火炕之炭火熱氣或者電焙爐之溫度通過,藉以烘焙茶葉。
焙茶時置於灶式焙爐或電焙爐上。
焙籠放入焙窟前,先得輕敲焙籠數下,將茶末篩出,並輕輕置於焙爐上,以免茶末掉落焙爐內,受熱燃燒,使得茶葉吸收煙味,毀了品質。
以焙籠焙茶,約1~3小時翻焙一次,將焙籠提出焙爐外,放置[軟簳](擇日補圖)上,將茶葉予以上下翻面,或將茶葉倒出混合均勻後再放入焙籠中,在將焙籠置回焙爐上。
焙茶或翻焙時,茶葉每焙大致可焙5~10斤左右,視焙籠大小而定。茶葉擺至網篩上,需成凹字型,內環小圓須讓熱氣透過,不可將網篩完全阻塞。
焙籠外層尚須以布幕圍起,藉以保溫。然現行許多焙籠在出售時就已經多貼上一層布了,如下圖一般。
竹製,中間一層鐵絲交織編成的網篩,用以放置茶葉。網篩之孔目恰可讓焙茶火炕之炭火熱氣或者電焙爐之溫度通過,藉以烘焙茶葉。
焙茶時置於灶式焙爐或電焙爐上。
焙籠放入焙窟前,先得輕敲焙籠數下,將茶末篩出,並輕輕置於焙爐上,以免茶末掉落焙爐內,受熱燃燒,使得茶葉吸收煙味,毀了品質。
以焙籠焙茶,約1~3小時翻焙一次,將焙籠提出焙爐外,放置[軟簳](擇日補圖)上,將茶葉予以上下翻面,或將茶葉倒出混合均勻後再放入焙籠中,在將焙籠置回焙爐上。
焙茶或翻焙時,茶葉每焙大致可焙5~10斤左右,視焙籠大小而定。茶葉擺至網篩上,需成凹字型,內環小圓須讓熱氣透過,不可將網篩完全阻塞。
焙籠外層尚須以布幕圍起,藉以保溫。然現行許多焙籠在出售時就已經多貼上一層布了,如下圖一般。
周圍已經貼上布的焙籠。
傳統焙爐---現在已經不容易找到。
基本上,焙茶分成炭火焙茶與電力焙茶。
炭火焙茶:
焙爐:是早期提供焙茶熱能的器具。裡頭要放入木炭(一般以相思樹與龍眼樹之木碳為主),並以工具打實,點火燃燒,待炭堆全面燒的透紅後蓋上火灰,待無煙味,即可開始焙茶。
以炭火烘焙的茶葉謂之[炭焙茶],如[炭焙烏龍]。而今許多以電爐烘焙的茶葉,商家仍稱做[炭焙茶],實是不妥。
以炭火焙茶,溫度不易控制,只能全憑經驗或以簡單溫度計測溫,並以覆蓋之火灰厚薄控制溫度,而且焙茶不易均勻,易造成台與所謂的[臭火乾掩沒熟的]!
基本上,焙茶分成炭火焙茶與電力焙茶。
炭火焙茶:
焙爐:是早期提供焙茶熱能的器具。裡頭要放入木炭(一般以相思樹與龍眼樹之木碳為主),並以工具打實,點火燃燒,待炭堆全面燒的透紅後蓋上火灰,待無煙味,即可開始焙茶。
以炭火烘焙的茶葉謂之[炭焙茶],如[炭焙烏龍]。而今許多以電爐烘焙的茶葉,商家仍稱做[炭焙茶],實是不妥。
以炭火焙茶,溫度不易控制,只能全憑經驗或以簡單溫度計測溫,並以覆蓋之火灰厚薄控制溫度,而且焙茶不易均勻,易造成台與所謂的[臭火乾掩沒熟的]!
電器焙茶:
電焙爐:焙茶方式與炭火焙爐相同,只是以電能使線圈發熱取代炭火。電爐一般可調整溫度,於溫度控制上較炭火焙爐精準,然而仍然不易烘焙均勻。
電焙爐:焙茶方式與炭火焙爐相同,只是以電能使線圈發熱取代炭火。電爐一般可調整溫度,於溫度控制上較炭火焙爐精準,然而仍然不易烘焙均勻。
電子焙茶機---俗稱[冰箱]
電子焙茶機內部。
冰箱內每層可放約2斤茶葉,共約10至15層,大小不一。有定時裝置、溫度計、溫度調節按鈕等,容易操作。
有一出氣孔與進氣孔,讓新鮮空氣進入,並將含水分之熱氣帶出。
以冰箱焙茶最為輕鬆,品質也較易控制,不會因忘了翻茶而過火,現今多數焙茶師父多採用此種款式之焙茶機器。
焙茶,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什麼茶要多高溫度,焙幾小時,均視不同茶葉而有不同作為。經驗加上科學式的紀錄、實驗、不斷嘗試,想要焙出相當成功的茶葉著實不容易。
冰箱內每層可放約2斤茶葉,共約10至15層,大小不一。有定時裝置、溫度計、溫度調節按鈕等,容易操作。
有一出氣孔與進氣孔,讓新鮮空氣進入,並將含水分之熱氣帶出。
以冰箱焙茶最為輕鬆,品質也較易控制,不會因忘了翻茶而過火,現今多數焙茶師父多採用此種款式之焙茶機器。
焙茶,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什麼茶要多高溫度,焙幾小時,均視不同茶葉而有不同作為。經驗加上科學式的紀錄、實驗、不斷嘗試,想要焙出相當成功的茶葉著實不容易。
1.
生茶︰焙火以業界的術語來說是指二分火以下,亦即粗製茶經過整理挑梗等精製過程後,將茶葉再稍加乾燥,尚保持原有茶葉的香氣、色澤,此種茶又稱為「清香茶」。
2.半熟茶︰茶葉挑梗整理後,再以中、高溫較短的時間焙火或焙火數次,一般認為此種茶的焙火在二分~六分火,茶葉焙火成黃綠色,香氣因茶葉品種而有所異。
3.熟茶︰將挑梗整理後的茶葉,再以較高溫較長的時間焙火,一般認為此種茶的焙火在六分火以上,茶葉焙火成黑褐色,香氣轉為熟果香及火香,此茶也稱為「濃香茶」或「老人茶」。
2.半熟茶︰茶葉挑梗整理後,再以中、高溫較短的時間焙火或焙火數次,一般認為此種茶的焙火在二分~六分火,茶葉焙火成黃綠色,香氣因茶葉品種而有所異。
3.熟茶︰將挑梗整理後的茶葉,再以較高溫較長的時間焙火,一般認為此種茶的焙火在六分火以上,茶葉焙火成黑褐色,香氣轉為熟果香及火香,此茶也稱為「濃香茶」或「老人茶」。
小型真空包裝機
這個包裝機一次最多能封裝四斤,是較小型的。
一般半發酵茶葉在烘焙完成後都須將其真空包裝,包裝內尚需置入乾燥劑,以維持其新鮮度。
這個包裝機一次最多能封裝四斤,是較小型的。
一般半發酵茶葉在烘焙完成後都須將其真空包裝,包裝內尚需置入乾燥劑,以維持其新鮮度。
真空包裝如果完善,賞味期限大約可以維持9個月左右不至於變質。
真空包裝的茶葉。